锐评丨“网络身份证”开办,让个人身份信息安全隐身

  • 2025-07-17 09:00:25
  • 317

7月15日,公安部、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》正式施行。今后,用户在网购、办理业务等要用到实名信息的场景中,可以用“网络身份证”进行核验,极大地降低个人身份信息泄露风险。

新平台注册账号、网购门票、扫码点餐、线上签约……现下,需要让渡个人身份信息的场景越来越多。在一键同意实名认证的数字时代,用户既享受着指尖上的便利,也承受着“互联网裸奔”带来的焦虑。指名道姓的推销电话、精准推送的垃圾软件、尴尬至极的熟人推荐、充满戾气的开盒挂人,这些干扰用户正常生活、漠视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,之所以长期存在,与个人身份信息的过度采集、不当使用、泄露与买卖关系甚大。

可若一律禁止身份核验,无异于开倒车,特别是网络交易、线上办理报税等业务愈加频繁,完全匿名可能造成无序,导致骚扰更加无度、造谣更加猖獗、挂人更加肆意。在持续治理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同时,与违法犯罪分子展开一场技术攻防战,以更为先进的技术为个人信息罩上防护罩,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。让用户在互联网快意冲浪的同时,无信息泄露之忧,免受信息盗用之苦,考验着我国数字治理能力。

“网络身份证”采取网号、网证双重认证机制,用国家信用为个人身份信息做背书。网号与身份证号类似,终身不变。只不过身份证中有很多隐私信息,比如户籍注册地、出生年月日、性别、姓名、住址等,网号则由无规律的10个数字和字母组成,相当于给个人身份信息穿了“隐身衣”。网证是一种简化版的数字证书,用户需要认证时,可出示网证,证明身份。根据公安部消息,目前,“网络身份证”已在部分互联网平台和政务服务、教育考试、文化旅游、医疗卫生、邮政寄递、交通出行等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应用。未来,使用网号、网证的领域会进一步拓宽。

“网络身份证”,撑起个人身份信息的保护伞,同时让认证环节更省时、省心、省力。用户无需再向不同平台反复证明“我就是我”,无需再重复填写身份证号,无需在勾选“同意用户协议”时惴惴不安,只要轻点认证图标、亮出“网络身份证”,个人身份信息就能在加密通道中安全、快速通行。“网络身份证”采取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设计,既满足了平台的实际需要,又遏制了平台过度采集个人身份信息的商业冲动。截至目前,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累计下载超1600万次,申领开通达600万人,提供认证服务1250余万次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申领“网络身份证”,网络空间将变得更加秩序井然,数字经济将发展得更加蓬勃、安全。

从单位开具的介绍信,到手工填写的第一代身份证,从身份证必须看实物,到电子身份证上线,我国身份认证方式愈加便捷、高效。“网络身份证”,将身份认证延伸至互联网空间,让个人身份信息隐身,更加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