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税大棒在特定场景下对缓解“低价无序竞争”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

  • 2025-07-29 18:17:29
  • 160

1. 短期遏制不正当竞争的“缓冲器”作用

当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企业通过压低劳动力成本、规避环保标准、接受政府隐性补贴等方式,以远低于合理成本的价格向他国市场倾销商品时,这种“低价”本质上并非公平竞争的结果,而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。此时,关税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调节工具,能快速抬高这类商品的进入成本,使其价格回归合理区间,避免本土企业因“非对称竞争”被挤出市场。美国、巴西等国家的肉牛肉羊企业依靠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价出口,导致我国养殖业大面积倒闭,加征关税可以暂时阻止这种破坏性竞争,为本土产业争取调整时间。

2. 保护本土产业生态的“防护盾”功能

对于一些关乎就业稳定、产业安全的基础性行业(如制造业、农业),过度的低价无序竞争可能导致产业链断裂、技术工人流失,甚至威胁国家经济独立性。关税政策能通过提高进口门槛,为本土企业保留一定的市场份额,使其有机会积累资金、升级技术,逐步形成与国际对手抗衡的能力。这种保护并非永久“养懒”,而是为产业升级争取缓冲期——就像幼苗需要短暂的围栏抵御狂风,才能长成大树。

3. 倒逼规则完善的“压力器”效应

在多边贸易规则执行不力、部分国家长期规避责任的情况下,单边关税有时会成为推动对话的筹码。通过针对性加征关税,可迫使贸易伙伴正视“低价竞争”背后的规则漏洞(如补贴透明度、劳工标准等),进而推动双边或多边谈判,建立更明确的竞争规范。从这个角度看,关税的短期使用可能成为长期规则完善的“催化剂”。

川普的加征关税,确实体现了他是一个经济天才,能够保护本国企业不被反倾销,尤其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,提高老百姓的收入。不过需要明确的是,这种“道理”有严格的前提:关税必须是临时性、针对性的手段,且需配合产业升级、规则谈判等长期策略。若将其异化为长期依赖的“万能药”,则会陷入保护落后、推高消费成本、引发贸易报复的恶性循环。但在特定情境下,它确实能为破解“低价无序竞争”提供一种应急性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