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厂商与影像品牌的合作, 为何会频传“脱钩”
- 2025-07-08 06:38:21
- 543
近日,小米方面相关人士在社交平台上对“小米与徕卡即将结束合作”这一传言进行了回应,表示“这还是胡说”。需要注意的是,其实这并非近期业内首个关于“手机厂商与影像品牌合作终止”的传言,几周前还曾有过诸如“一加和哈苏的影像战略合作已经结束,今后不会再有一加品牌哈苏影像旗舰”的说法出现。
当然,后者确实有一定的依据。因为众所周知,一加与哈苏的战略合作官宣于2021年3月8日,而且当时双方确实公布了一个三年的合作期限。所以如果不考虑之后在2022年2月15日,OPPO又与哈苏签署了一份影像战略合作协议,且此前一加已经完全回归OPPO这件事的话,那么就确实不能排除一加品牌今后不再推出“哈苏合作机型”的可能性。
具体到每一个品牌,他们对于与知名影像企业进行联名合作这件事,显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,所以即便是合约到期、也不能完全排除早已续约的可能。但比起这件事,我们三易生活更关心的其实是另一个话题。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些“结束合作”的传言,排除商业竞争和恶意中伤的可能性,这些说法又有没有可能性呢?
那些百年影像大厂,到底给手机带来了些啥
要弄明白这一点,首先需要知道手机厂商与这些知名影像厂商到底“合作了个啥”。综合目前正在与影像厂商合作的几个手机品牌发布的官方信息来看,可以将这类合作归纳为几个方面。
首先,就是硬件设计的认证。鉴于影像厂商普遍并不具备直接给手机厂商代工镜头模组的能力,因此他们在硬件方面能做的事情,更多体现在“提供思路”和“品质认证”这两个方面。其中很典型的例子,就是近年vivo X系列机型使用的蔡司Tessar镜头,以及vivo、小米、甚至是索尼手机都在强调的镜头抗反射增透镀膜认证。
其次在软件层面,老牌影像厂商能给手机品牌提供的“帮助”就比较多了。比如,蔡司、徕卡、哈苏都有他们标志性的“色彩科学”,虽然看起来就好像只是特定风格的成像滤镜,但正如小米方面此前在6月底解释“徕卡双画质模式”时讲到的那样,其背后涉及到了算法对场景白平衡、暗角、对比度,甚至是光线压制程度等相当多的精细调整,绝非对传统相机色彩算法的简单移植。
除此之外,关注这类技术、或是用过vivo、小米这两家影像旗舰机型的朋友可能知道,蔡司和徕卡都有自己的现代算法研发部门的。比如在vivo手机中,就可以在“人像模式”里模拟各种不同蔡司镜头的光斑特质。而在前几年的高通骁龙峰会上,徕卡的数字算法负责人也曾多次登场,解释由他们研发的人像算法对于手机厂商的意义。
当然,最后、可能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,自然就是各个历史悠久、且多半富有故事性的传统影像品牌,他们本身的“联名”就可以为手机厂商带来直接的市场宣传作用。
相机和手机终究不同,长期合作恐有争议
如果大家细读我们上面列举出的这些“合作内容”就会意识到,其中确实有一些项目是值得手机厂商为之长期付费的。
比如品牌的授权、甚至包括影像厂商的自研算法。这些东西一方面是具有“不可替代性”,另一方面就算是传统影像厂商,在软件、算法层面也可以做到持续进步,这样他们的合作伙伴自然也就有理由为新一年的合作继续付费。
但与此同时,在硬件层面,影像厂商能“教”给手机品牌的东西就没那么多,或者至少没那么高的可持续性了。就拿前面讲到的镜头镀膜这件事为例,如今手机厂商使用的镜头模组,实际上大多是由几家知名的模组代工厂(比如大立光、欧菲光)生产,这些代工厂实际上就承担了手机镜头模组从结构到材料学的大多数“研发任务”。
当手机品牌和传统影像厂商达成合作后,后者一开始“传授”的关于镜头防反射设计、镀膜效果认证机制等内容,或许确实给手机厂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但问题就在于,这些影像厂商既不能直接制造手机镜头,他们的镀膜配方可能也无法直接用在(基础材料完全不同的)手机镜头模组内部。
换句话说,站在手机品牌的角度,至少在“镜头镀膜”这件事上,与影像厂商合作所带来的经验增长,就更接近于“一次性”的概念。或许第一年的合作里,影像厂商确实出了不少力、也建立了针对手机镜头的完整品质认证机制。但在此之后呢?当手机行业的上游供应链研发出了更好的镜头结构或用料、当手机厂商自己开发出了更先进的镀膜材质和工艺后,影像厂商原本的“经验传授”,是否依然能起到原本那么大的作用呢?
当手机厂商“学会”后,他们也会自己找到上游原料厂来做定制设计
可能有的朋友会说,难道相机镜头的设计就不进步,难道影像厂商不更新他们的镜头、镀膜,或者光学认证标准吗?当然会,但相机行业过去长时间里形成的行业发展节奏,就注定了他们在这种硬件迭代上的速度相当迟缓。特别是在如今整个行业愈发“高端化”的背景下,影像厂商就更有理由放慢硬件迭代的节奏,以维持产品的保值率。这样一来,至少在硬件设计层面,影像大厂与手机品牌的需求,就会产生明显的“不对位”。
手机厂商开始愈发“独立自主”,相关传言不一定是坏事
有意思的是,纵观上述这些品牌的完整产品线和影像技术栈就不难发现,他们如今确实有很多的相关技术、硬件设计其实都是完全出于自主研发、而非“联名”。
小米15S Pro和小米15 Pro明显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成像思路,这部分自然与徕卡没什么太大关系
比如,小米方面早在小米14 Ultra时代就将AI大模型引入到成像流程中,同时还与知名导演合作推出了用于专业视频拍摄的“大师开拍”模式。而其中的部分功能,如今自然也沿用到那些并没有“徕卡加持”的同系机型上。
又比如,前段时间OPPO方面高调发布了自己的“Lumo凝光影像”品牌,并宣称其为自研的夜景人像拍摄解决方案。同时在OPPO近几年的旗舰机型,还能看到像是业界首创的倒置潜望光学方案。这其中的很多算法、思路、光学结构,放在传统相机行业都是闻所未闻的,所以也无怪乎在那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他们是不是要与哈苏“脱钩”。
更不要说,如果大家有关注vivo在海外的产品线就会知道,他们在海外市场的“V50系列”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与国内的S20系列极其相似。两者最大的区别,就是V50系列有蔡司认证的Logo、而S20系列没有。那这是不是说明他们的镜头用料、影像算法就有很大区别了呢?当然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可能性。但这件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,又有没有一种可能,是vivo反而在国内销售的型号上用了更多的自研技术,在尝试依靠上游供应链和自己的技术堆栈来达到与“有蔡司”相同的效果呢?
正因如此,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们并不认为现在一些关于手机厂商要和传统影像大厂“终止合作”的传言,就一定是恶意的。毕竟这实际上也可以解读为,用户对于自己喜爱的品牌在影像技术方面达到“独立自主”新高度的期冀。
- 上一篇:教育部拟同意设置所高校
- 下一篇:工资三年存下万